五、上海十年:左翼斗士及其复杂性
1927年9月27日鲁迅离开广州,10月3日到达上海,从此与许广平定居上海。鲁迅声名所系的作品多数是在北京创作的,但上海十年却是他声名鹊起的秋收时期。与在北京既做官又在大学教书不同,上海十年他基本上是一个自由作家。尽管蔡元培请他做大学院的特约著作员,尽管他到过上海的多所高校演讲,但鲁迅并没有再在大学里兼课,更没有在国民党政府任职。那么,本来准备搁笔的鲁迅到了上海又是怎样声名大振的呢?
作为反抗暴政的斗士并被左翼文坛奉为精神领袖,可以解释鲁迅名声的陡然上升。然而值得注意的是,他刚刚到上海,就受到了左翼文坛全面围攻。倡导“革命文学”的创造社和太阳社联手,集中火力批判鲁迅这个“反革命”。鲁迅到了上海与梁实秋的笔战,则是与英美派文人论战的继续。尽管鲁迅厌恶创造社和太阳社的起哄,但他对待与政府抗争的革命文学倡导者与对待英美派是有所不同的。鲁迅是一个以颠覆性与批判性为特色的“文化恶魔”,他在正史和野史之间喜欢野史,他批判正宗的神明而表同情于孤魂野鬼。当时国民党是台上的屠夫,共产党是被屠杀的“流寇”。从这个角度来讲,鲁迅对共产党人有着深深的同情。现在批判他的人都是共产党阵营的青年,有的甚至是从国民党的屠杀中幸存下来的,所以他在与他们论战时也在进行着自我反省与批判,在悄悄阅读他们宣扬的革命文学理论。但是以鲁迅倔强的个性,是不会轻易认输的,于是鲁迅的“投降”变成了反击,他后来说自己确实认同那些科学的文学论,不过这些文学论都被那些“革命文学家”歪曲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