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坛的位置在外城南正门永定门内大街东侧,元朝在此筑坛祭天。明成祖迁都后,在这里建成天地合祭的大祀殿。大祀殿的平面为正圆形,坐落在三层汉白玉砌成的石台上,殿顶为三重攒尖顶,分饰三种色彩,上檐蓝色琉璃瓦表示天,中檐黄色琉璃瓦表示地,下檐绿色表示万物,外檐立柱12根。大祀殿所依托的三层汉白玉石台基高五米多,但因其周围环境非常空旷,只有一些低矮的建筑物与树木,故登上台基后,便仿佛与天接触,大殿上部的三重攒尖顶也较好地体现了直达蓝天的美妙境地。天坛建筑的这些优点,直到清代仍被很好地保留。
嘉靖时改大祀殿为祈谷坛,降为雩祭(求雨、求丰年)之所,另在其南设圜丘为祭天之坛,在城北设地坛。
天坛面貌在清朝有较大变化。乾隆时将祈谷坛更名为祈年殿,其三重檐一律换成蓝色琉璃瓦,又加大圜丘尺寸。现存圜丘为乾隆时改建,祈年殿为光绪时重建。明代遗存建筑物为位于祈年殿之南的祈年门,位于祈年殿之北的皇乾殿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