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:“是可忍也,孰不可忍也?”
三家者以雍彻,子曰:“相维辟公,天子穆穆,奚取于三家之堂?”
(上均见《论语·八佾》)
天下有道,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;天下无道,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。自诸侯出,盖十世希不失矣;自大夫出,五世希不失矣;陪臣执国命,三世希不失矣。
禄之去公室,五世矣;政逮于大夫,四世矣。故夫三桓之孙微矣。
(上均见《论语·季氏》)
礼是维护等级名分制度的工具,“礼,经国家,定社稷,序民人,利后嗣者也”[26],但春秋末期等级名分制度遭到了破坏,面对礼崩乐坏,孔子提出了“克己复礼”的主张:《论语·颜渊》载:“颜渊问仁。子曰:‘克己复礼为仁,一日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焉。’”那么,如何做到克己复礼呢?孔子提出的要求是:“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。”[27]而要“复礼”,则必须“正名”:这是因为“名不正则言不顺,言不顺则事不成,事不成则礼乐不兴,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,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”[28]。这就是说,名正则言顺,言顺则事成,事成则礼乐兴,礼乐兴则刑罚适中,刑罚适中则民众知道如何去做事。这样,天下有道,便会达到符合周代礼制要求的政治局面。